城市地标
【城市地标】海口市作为海南的省会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海口出现许多独具地理特色、体现城市发展建设风貌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城市地标。五层楼、华侨大厦、望海楼、中国城等老地标陪伴、见证海口的成长,并在城市发展中逐步被取代,假日海滩、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纪大桥、云洞图书馆等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涌现。
五公祠 国家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府大道169号。是展示中国古代贬官文化、海南历史文化及具有海南特色的古代建筑艺术的文物古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占地面积6.67公顷,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系自北宋大文豪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到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历代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而形成的以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到琼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5位历史名臣而建的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战功卓著的伏波将军而建的两伏波祠,为纪念在海南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北宋大文豪苏轼而建的苏公祠,也有为教兴后学、交流学术而建的西斋、东斋、学圃堂、观稼堂等,展现古代海南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及中国古代贬官制度的窗口。素有“琼台胜景”“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胜”的美誉。
骑楼老街 也称骑楼文化街区,其范围为海甸溪南岸,长堤路以南,龙华路以东,和平路以西,文明中路以北,地处旧城区中心地带。该街区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5公顷,骑楼式建筑600多座,其中挂牌保护的有331座。在骑楼建筑中,以中山路沿街两旁保存较为完整的骑楼最多,共39座。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地点在当时的四牌楼街,又称城内街,现名博爱北路。清咸丰八年(1858)签订的《天津条约》,将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随后设立琼州海关。英、法、德等国在海口相继修建西洋风格的领事馆等建筑,海口渐渐成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由于海口的气候特点与南洋诸国十分相似,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且多雨,而骑楼具有遮阳、避雨、防太阳眩光作用,十分适合海口商业区。当年“下南洋”的琼籍华侨感受到这种建筑实用,他们之中有些事业有成者,回乡建屋经商,带回中西文化结合的骑楼建筑。骑楼结构设计一般是“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居”。民国13年(1924),军阀邓本殷主持拆掉海口城墙,兴建城市马路后,大量骑楼在新建的马路两边建立起来,使得骑楼街区渐成规模,老街一带成为海口繁华的商业街区。至20世纪30年代,海口骑楼街区进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文化在于它的建筑形态、立面和装饰。建筑的柱廊、敞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融入欧洲建筑元素但又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海南本土风情。传统的灰塑、砖雕花饰图案,如龙凤呈祥、松鹤延年、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等,体现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骑楼老街也有典型的传统琼北民居风格,厅堂里为冷摊瓦、木梁架,空间隔断是立式壁木结构,保留有明末清初的澜花落地木门窗和拜神祭祖的雕花木龛与神台,匠艺精美。2009年6月,骑楼老街获得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钟楼 海口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最早是为适应对外通商而建立,位于长堤路北侧、人民桥西侧,北临海甸溪,面向入海口,南面与中山横街、中山路相对。初建于民国17年(1928),爱国商人周成梅倡议集资兴建,选址在海口大街天后庙广场(今中山横路)北端,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当时的钟楼为一座深棕色的欧式五层四面钟楼。高27.3米,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勾缝,设置在五楼的大钟古朴原始,以上海、广州海关钟楼的报时钟为参照样本,大钟四面外镶白色大理石钟面,分时针长度分别为160厘米、96厘米,每隔30分钟报时的音响由两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钟楼顶端四周共筑8支箭镞尖角,每一方向有3支并列的箭镞,均中间高,左右稍低(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均有3支箭镞)。20世纪60年代,钟楼因台风损毁后修复,四面墙上嵌上毛主席语录。1987年,按20世纪20年代的样貌进行再次修复,并对其内部设备进行升级,采用电子钟计时,改建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新海口钟楼。同时,为方便交通,将钟楼迁至现址。红色的欧式海口钟楼依街傍水,与海甸溪畔的椰树绿地极为和谐。1990年,海口钟楼被评为“海口八景”之一,命名“古钟新声”。
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 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秀英区石山镇,距市区仅15千米。属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1991年开始兴建,原称琼山县火山口公园;2004年1月获准建立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9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主体为40座火山构成的第四纪火山群,其中马鞍岭火山口海拔222.8米,乃琼北最高峰。火山类型多样,几乎涵盖玄武质火山喷发的各类火山,火山地质景观极为丰富,熔岩隧道有30多条,最长2000余米,其内部形态与景观丰富、奇妙,为国内外所罕见。园区在火山锥、火山口及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的热带雨林为代表生态群落,植物有1200多种,果园与火山景观融于一体。园区内保存有千百年来人们利用玄武岩所建的古村落、石屋、石塔和各种生产、生活器具,记载了人与石相伴的火山文化脉络,被称为中华火山文化之经典。园区总面积108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马鞍岭、双池岭、仙人洞、罗京盘等。
假日海滩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海口市西海岸滨海大道旁,东起西秀海滩,西至贵族游艇会,长约7千米,占地面积33公顷,距市中心11千米。1995年7月10日开放,是海南第一个不设门票的AAAA级旅游景区。区内分为十景:碧海林涛、千帆竞秀、轮滑天堂、印象海南、温泉遐思、海滩晚霞、城郭远眺、沧海明月、假日情怀和野炊之梦。主要项目及设施有:海岸温泉——无边落差泳池、儿童嬉水设施、温泉鱼疗、各种温泉泡池、养生水疗、标准游泳池等;2.4千米长的滨海自行车、轮滑景观道,国际标准沙滩排球赛场;此外还有椰林烧烤园、自驾露营、钟楼观景及冲浴房、换衣间和其他服务设施等。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距市中心约30千米,地域跨美兰区演丰镇、三江农场、三江镇,与文昌市的罗豆农场交界,海岸线总长84千米。保护区总面积3337.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635公顷、缓冲区面积1167.1公顷、实验区面积535.5公顷。属于近海及海岸湿地类型中的红树林沼泽湿地,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及水鸟。区内生长着国内成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有红树植物20科、36种,其中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尖叶卤蕨为珍贵树种,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为海南特有。区内有鸟类229种,其中珍稀濒危、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白琵鹭和黑嘴鸥等16种。《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227种候鸟中,东寨港有75种;《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81种候鸟中,东寨港有35种。有鱼类记录63科177种,其中大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如鳗鲡、石斑鱼、鲈鲷鱼等;有大型底栖动物92种,主要有沙蚕、泥蚶、牡蛎、蛤、螺、对虾、螃蟹等,具有较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
世纪大桥 1998年4月动工兴建,2003年8月通车。位于龙昆北路的北延长线,跨越海甸溪入海处,北引桥与海甸五西路垂直连接。抗震烈度8度。长2663米,其中主桥长635.9米、南引桥长1325.1米、北引桥长651.4米。桥梁限高5米,限载30吨。主桥为双塔双索面三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斜拉桥。双主塔通过176根斜拉索承载桥面;主桥面宽29.8米,桥面为双向6车道,两侧设人行道;主桥下最高水位通航净高为24米,可通行3000吨级的轮船。世纪大桥是当时海南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工程,其中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在国内同类型桥梁中也名列前茅。世纪大桥不仅成为出入海甸岛的重要路段,还是很多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
云洞图书馆 2021年4月12日开馆,由马岩松建筑师设计,为海口湾畅通工程3号高标准驿站,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2021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建筑作品之一”,为海口湾标志性建筑,成为海口新晋打卡景点。海口晓岛位于世纪公园音乐广场西北侧,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晓岛。造型采用“洞”的概念,二层引入“晓岛”阅读空间,约900平方米,精选约1万册经典图书供大众免费阅读,大众可通过预约入馆体验;约500平方米空间设置卫生间、淋浴区、休闲座椅等设施,并配套无障碍厕所、母婴室等,为市民游客提供便民服务设施。